星期一, 3月 30, 2009

有些電影在看之前, 是要做做功課的.

本來看完W. (殊不簡單)之後沒有甚麼特別感覺, 只覺得是出合格有餘的傳記作品. 但是看到有觀眾給出超低分,忍不住要一抒己見.

低分本來沒有甚麼問題, 畢竟青菜豆腐各有所好. 但低分的原因居然是沒有高低位, 口水多過茶 etc. 這很明顯是誤會了電影種類所致.

傳記式的電影, 注重重現主角的事跡, 而且對心路歷程和重要事件往往重筆濃彩, 務求令觀眾更加了解人物背後的故事.

如果說沒有高低潮...唔...難道你要布殊開戰機去伊拉克轟殺薩達姆? 然後被人抓到山洞研究出穿上後識飛曉射飛彈的神奇裝甲? 那個是ironman, 別搞錯.

要求傳記電影拍的高潮迭起, 場面震撼, 這絕對是緣木求魚. 就好像跑去米芝蓮餐廳叫煎釀三寶, 人家說沒有你還要拍檯大罵 - 如此荒謬.

那麼為什麼我說這齣電影還算好看?

首先, 選角/化妝絕對一流, 一開始的一段白宮內閣群戲, 我幾乎毫不費力就能認出切尼, 賴斯, 沃爾佛威茨和鮑威爾等人.
尤其是切尼, 獨自縮在一角陰森地注視著所有人的神情, 幾乎令我以為那真的是切尼跑來客串!

而隨著劇情推進, 白宮眾人的矛盾激化.如何表現歷史的真相, 或者說, 導演眼中的真相?
這裡就需要詳細的資料搜集. 舉個例子.
電影中, 除了鮑威爾力排眾議反對出兵伊拉克之外, 所有其他人都支持進軍.
切尼甚至卸下一切假道學的面孔, 提出只要駐軍伊拉克, 未來數十年的石油供應不虞有缺的帝國主義論調.
我不敢說這就是歷史原貌, 至少格林斯潘的回憶錄提到這一點.
看著導演如何將廣/鮮為人知的資料重現在銀幕上, 我自己是相當滿足的.

除了上面說的硬派內容外, 布殊傳怎能少得了他的失言? 像是
"they misunderestimated me" (錯誤地低估我),
和"fool me once, sham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er...you can't fool me twice!"
(騙我一次, 你是混蛋! 騙我兩次...你騙不了我的!)
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話總能有效調節氣氛.

總而言之, 你如果對布殊和美國政治毫無認識. 你絕對不可能喜歡這齣戲, 反之如果你早有研究, 相信它還是能令你會心微笑的.


星期日, 3月 22, 2009

K-20 簡評



以下內含劇透, 慎入!

喔喔...這該怎麼說呢, 完全沒有抱任何期望的情況下入場, 結果非常令人滿意, 138分鐘絕對輕鬆度過.

劇本方面相當扎實, 對金城武由一介馬戲團戲子轉化成富人聞風喪膽的怪盜有翔實的刻劃. 松隆子扮演的富家大小姐從不甘被困雀籠中到最後勇敢踏出改變生活的步伐也令人信服.  果然劇本還是電影的靈魂啊, 香港電影投資者何時才能明白好的劇本是成功的第一步這個原則呢?

金城武近年的演出, 似乎都在為營造冷面笑匠的形象而鋪路.  個人看過的有sweet rain和赤壁, 加上這一部, 金城武的演出都是既突出他討好的臉龐, 又在不經意間發放笑彈.  戲院裡時不時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松隆子也不甘後人, 同樣擔任表面正經實則搞笑的任務.  由於她的外型非常具有古典美, 所以她演出豪族小姐的信服力大增. 但這位大小姐由於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平常人差距太大而不時鬧出笑話, 令人捧腹大笑. 

劇情的推進拿捏的相當準確, 除了初段稍嫌拖沓之外, 中段到後段的劇情張力非常足夠. 兩個主線: 怪人的真正身分和金城武的修煉相輔相成. 每每在金城武的進步之後就插入怪人的劇情, 令觀眾的注意力保持集中, 不至於疲勞.

令人有小小驚喜的是parktour (跑酷? free running?) 和蜘蛛俠式的威也鏡頭.  為營造一個相對真實的盜賊逃跑場面, 電影摒棄了傳統日本盜賊電影"咻"的一跳就人也不見了的方式, 轉而加入今年日漸流行的parktour, 讓金城武(雖然大家都知道那是替身)單單靠過人的體能和靈活度左蹦右跳在大廈梯間和天台上穿梭.  而為了彌補視覺上的不足更加入了batman式的手提式飛索給金城武, 觀感上和spiderman遙相呼應.

總體而言, K-20娛樂性豐富, 絕對適合一家大小開開心心消磨2個小時!
 





星期六, 3月 07, 2009

音樂會後雜感



今天去看了德意志交響樂團的演出*, 終於能在現場聽一聽 Mahler了!

Belton 之前提過, Mahler 的交響樂是沒有一定的年齡就無法欣賞的. 大概如此吧, 同場碰到annie的同事, 他17歲就開始聽了... 作為華仁仔, 20年前讀港大, 住Ricci, 這樣的興趣大概在當年算是很正常的吧... 我算是明白我們這些賤民中學和精英的分別了.

入場坐定定後打量四周, 唔...大約八成滿座吧, 相信那個什麼飛撚海在同樣地點開演唱會也一定能比德意志樂團受歡迎.  內子問我西九文娛區成立後, 這裡還會有八成嗎? 我只能報以苦笑, 回她一句"莫須有".

我們的位置其實不算好, 在樂團的左邊.  通常情況下這裡是不賣票的, 只有這種比較有吸引力的樂團演出時才會開放, 所以我們周圍坐著的有不少不明真相的學生.  我直望對面, 有一對活寶, 她們剛入場就打定輸數 , 反正進來只是為了交音樂課的功課, 睡足兩小時不就成了?  對, 我當年也是這樣, 不過嘛...她們選的座位就有點問題了...這個按下遲些再表.

喔喔喔!!! 入場了!!! 入場了!!! 喂喂, 為什麼有個中國人坐在小提琴首席的位置上? 難道是土炮音樂家合作出場? 怪不得踢死兔鬆的可以踢死牛了! 哈哈... 咦...且慢... 他真的是德意志交響樂團的首席...場刊裡有寫... Orz  對不起我對中國人的信心還是太弱了.

喔喔...那個大提琴的樂手, 長得超像榮恩.衛斯里的說!


^ 就是上面這個!  不過音樂會裡面他拿的可不是能使出"去去, 魔杖走"的魔法琴弓喲~~

那邊那個! 穿低胸晚裝來拉小提琴的傢伙! 那個V太高啦! .\ /.凸 
呃...不是...我想說的是那個...那個C sharp 太高啦!

說時遲那時快, 之前提到的熱愛祖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寶中學生二人組(之前的名字好像沒這麼長...)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猛虎落地勢睡得熟透了!  理論上來說, 音樂會上睡著並不算什麼難事, 畢竟妳旁邊不太可能坐一個舉著螢光紙牌高喊"德意志樂團"我愛你~~ 的傢伙.  所以他們高枕無憂...了幾分鐘. 

為什麼? 第一齣曲目是華格納的Prelude to Lohengrin, 這首曲子我其實一點也不熟, 但場刊實在得很, 清楚告訴你接著prelude 的是Lohengrin, 裡面的Bridal Chorus 就是世人聞風喪膽的婚禮進行曲! 咳咳...扯遠了扯遠了.  華格納這傢伙很喜歡brass, 甚至專門創造了Wagner tuba為他著名的尼貝龍根的指環配樂, 可見他的作品中, brass的分量不輕, 換句話說, 很吵.  不巧的是, 吵得很的brass旁邊是吵翻天的鈸, 而那兩位活寶, 就正正坐在brass和鈸的正上方...  於是我看著他們被剛開始沒多久的鈸嚇得在座位上彈了起來, 不死心, 再睡, 然後被trumpet 清亮的吹奏叫醒.  之後就唯有掩著耳朵聽音樂會...(如此奇景真是第一次看見)

很快prelude就完了, 正場的Kindertotenlieder要開始了! 喔喔!! 有個中年發福謝頂大漢出場了! 看樣子牛也能打死兩隻喲! 他開口了! 是德文! 完全解讀不能! 不過算了, 平常就算聽英文歌也是有聽沒有懂的咧. 他唱得端是七情上面, 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叫完絕以後我也快睡著了...沒辦法, 看來我還要三年時間才能學會欣賞Mahler吧...

上半場至此結束.

個人覺得音樂會的下半場其實比上半場還要好, 因為僅有一首組曲, 一氣呵成的感覺很棒. 而且這首曲子, Symphony No. 7 in E by Bruckner是寫來向華格納致敬的作品, 所以用了很多具有華格納感覺的素材, 例如大量的變調, 採用wagner tuba等等.  樂隊的處理給我的感覺也是得心應手, 具體怎樣出色, 實在沒能力寫出來, 還是看看例如李歐梵等專業的意見吧.

雖說整場演出賞心悅目, 但是每首曲子剛落總會有人爭先恐後地鼓掌, 最後一首甚至有人立即高叫Bravo.  熱情不是不好, 但是指揮連指揮棒的句號還沒畫上, 技術性而言曲子是還沒完的, 而觀眾也suppose應當沉浸在樂曲的餘韻中, 在這個時候大聲鼓掌就實在很有點煮鶴焚琴的味道了.  打個比喻, 就像戲院裡電影剛剛播完了最後一個shot, 清潔阿姐就"彭"一聲踢開大門進來清潔, 不至於破壞演出, 但卻很掃興.

p.s. 雨後的維港景色特別清冽, 連對面的價值43元, 倫敦跌破40元的匯豐銀行總部也是那麼璀璨. 旁邊的才值6.7元的中銀也同樣奪目.


*演出曲目如下:

Wagner Prelude to Lohengrin
Mahler Kindertotenlieder

Matthias Goerne (Baritone)
Bruckner Symphony No. 7 in E